《永乐大典》是明永乐年间编纂的一部集中国古代典籍于大成的类书。全书目录六十卷,正文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,装成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,收录先秦至明初的典籍七八千种。《永乐大典》屡遭浩劫,正本不知去向,副本今仅存四百多册八百余卷,散藏于九个国家和地区的三十多个公私收藏机构。
明太祖洪武二十一年(1388 年),即欲修纂类书,商议 “编辑经史百家之言为《类要》”,但未修成。明成祖即位后,令解缙等人修书。编撰宗旨:“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,至于天文、地志、阴阳、医卜、僧道、技艺之言,备辑为一书,毋厌浩繁!” 过程召集 147 人,首次成书于永乐二年(1404 年),初名《文献大成》;明成祖过目后认为 “所纂尚多未备”,不甚满意。永乐三年(1405 年)再命太子少傅姚广孝、解缙、礼部尚书郑赐监修以及刘季篪等人重修,动用朝野上下共 2169 人编写。组织设监修、总裁、副总裁、都总裁等职,负责各方面工作。蒋用文、赵同友各为正副总裁,陈济为都总裁,参用南京文渊阁的全部藏书,永乐五年(1407 年)定稿进呈,明成祖看了十分满意,亲自为序,并命名为《永乐大典》,清抄至永乐六年(1408 年)冬天才正式成书。据《进永乐大典表》称,全书缮写成 22877 卷,目录 60 卷,成书 11095 册
《永乐大典》保存了我国上自先秦,下迄明初的各种典籍資料。从知识门类上讲,则覆盖 “经史子集” 百家之书,包括阴阳、医卜、僧道、技艺等杂家之言,可谓包罗万象;从辑录范围上讲,则 “上自古初,迄于当世……括宇宙之广大,统汇古今之异用”,都被网罗无遗;以数字而言,则辑录图书七、八千种,将明朝皇家图书馆——文渊阁藏书囊括净尽。文渊阁所藏图书,到万历朝重修书目时,就已 “十不存一”。清康煕时徐乾学修《大清一统志》时,更已 “寥寥无几”。因此,《大典》就成了保存这些佚书的独一无二的宝库。尤其是直录原文的编纂方法,使得先秦至明初的典籍得以较为完整的保存,可供学人辑佚和校勘之用。清代四库馆臣从中辑出佚书 300 多种,加上后来学者所辑已达 600 多种,可谓 “辑佚古书的渊薮”。(介绍参考)
明成祖朱棣,或称永乐帝,原庙号为太宗,但于一百多年后由明世宗改为成祖。他是明朝第三代皇帝,公元 1402 年至 1424 年在位,在位二十二年,年号永乐。这段时间称为永乐盛世。 明太祖皇四子,安徽凤阳人,生于应天府,时事征伐,并受封为燕王。
明世宗朱厚熜,或称嘉靖帝,明朝第十一位皇帝,庙号世宗,年号嘉靖。
解缙,字大绅,号春雨,谥文毅,江西吉水州人,解纶之弟。明朝第一位内阁首辅。
编著信息
明永乐时期 解缙、姚广孝等主持编纂
明嘉靖时期 高拱、瞿景淳、张居正等人负责重录
行款版式
包背装,开本:高 50.3 厘米,宽 30 厘米。每册三十至五十叶不等,多为二卷一册,少量一卷或三卷一册
手绘朱丝栏,框:35.5x23.5 厘米,四周双边,八行,大字单行十四五字,小字双行不顶格二十八字。版心上下大红口,红鱼尾。
参考文献
张忱石:永樂大典史話
张升:《永乐大典》余纸考、《永乐大典》流传与辑佚新考
高树伟:一段被遗忘的《永乐大典》庋藏史
下载链接:
https://pan.baidu.com/s/10BzhCyfbbxeh-vBd6DRYNQ 提取码: |